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旅游 » 正文

人文旅游大放光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智慧建站公司     发布日期:2020-11-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73
核心提示:游客在北京西海湿地公园游玩赏景。  人文旅游需求旺盛,中国旅游呈现出新的面孔。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重新发现景点的新魅力,成为游客旅行中的新收获和新乐趣;赋予老产品新内涵,则成为旅游从业者的新课题。中国底蕴丰厚的人文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人文旅游被市场和游客寄予厚望。  适应发展新方向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声明表示,今年1月到5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旅游业损失了3200亿美元的收入,许多国家和地区试图重启旅游业,依然面临重重挑战,亟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国国内游市场稳步

  四川丹巴县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旅游扶贫——

  民宿建起来?生活富起来

  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分布在绿树丛中,阳光从云的缝隙间投射在山坡上,错落有致,恬静安宁。

  甲居镇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城西北6公里处,海拔2000米,环境优美,四季如春。

  53岁的唐秀英,是甲居镇甲居一村村委会主任。她家的藏式楼房,就在这片山坡上。红白相间的墙壁上绘有各种花鸟鱼虫,其中有13间客房,用来接待游客。

  唐秀英家是较早发展家庭旅游接待的,2000年,在政府的号召和鼓励下,她家把空闲的房间腾出来,布置一番,开办旅馆。

  “当时遇到的困难非常大。”唐秀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有的村民观念相对保守,很难接受陌生人住到家里。“我们和其他30多户邻居,就这样面对着街坊乡亲们的不理解,开始了创业之路。”

  几年过去了,村民们见唐秀英的事业越做越好,受到了鼓舞,也纷纷加入进来,一起走上了致富路。“现在大家的观念都转变了,很多人赚了钱就投资发展民宿,热情非常高。”唐秀英说,他们家也从一开始的两间房、6个床位,发展到现在的13间房。

  “3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开民宿赚出来的,如今两个孩子已经工作,小儿子也刚刚从医学院毕业,家庭没有太大经济压力了。”唐秀英说。

  能发展民宿,当然得益于大环境的改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联手,让山村彻底变了样。政府投资整治交通基础设施,家家通了柏油路,村与村之间也铺设了石板路。“村里人现在搞旅游接待已经得心应手了,大家一门心思谋发展,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 唐秀英笑着说。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收入有所减少,但唐秀英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出村、不离家,每年能收入二三十万元,这样的日子不美吗?”唐秀英笑笑说,脸上写满了幸福。

  转变观念 遇见幸福(记者手记)

  甘孜山多,相对贫困,但也有优势,就是旅游资源丰富。绿水青山,就是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于是,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扬长避短,走起了旅游扶贫的路子。吃旅游饭,首先要转变观念。这中间,致富带头人的示范效应不容小觑。经过几位带头人的努力,传统观念发生了转变,群众参与的热情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了。还要看到,当地党委、政府创设的好平台和好环境是基础。各方齐发力,瞄准真问题。产业扶对头,脱贫有奔头。甲居镇人的幸福,来得正是时候。(江山)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1日 06 版)

 
 
 

 
按分类浏览
重庆 (1772) 成都 (610) 四川 (7748) 区县 (3367)
国内 (10797) 国际 (894) 财经 (399) 房产 (935)
科技 (368) 军事 (123) 娱乐 (512) 体育 (197)
汽车 (388) 生活 (396) 农业 (174) 健康 (237)
时尚 (73) 家居 (67) 旅游 (167) 女人 (54)
美食 (65) 消费 (146) 社会 (72) 文化 (243)
教育 (218) 公益 (98)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